【電力】電價太低成光伏發展的突出弊端
編者按:中國光伏市場要啟動、要暴發,坦白講,筆者從來不認可這種觀點。光伏發電成本最近幾年雖然下降很快,理論上可以降低到7~8毛錢,但仍是火電成本的兩倍。從市場角度看,光伏發電不應該把大面積應用提上日程,因為百姓用不起。現在的中國光伏市場規模無非是政府說的算,市場暴發只是行業人士自我安慰、一廂情愿的一種愿望罷了。
電價低是中國光伏致命傷
說光伏行業暴發,無非是政府為緩解產能過剩壓力,人為提高了年度裝機規劃而已。任何的行業要想快速發展必須借助市場化力量,光伏行業目前沒有看到市場化的一點影子,而且中國特殊的國情決定了,中國光伏行業的市場化之路比發達國家要難很多。
市場經濟國家最近二三十年能源價格不斷上升,例如英國的工業電價2000年時為10.7美分/千瓦時,到2011年已上升到20.5美分/千瓦時,差不多是2000年的2倍。美國也同樣如此,2000年時電價為8.2美分/千瓦時,到2011年已上升到11.8美分/千瓦時,漲幅也較大。再看中國電價,以上市公司“華電國際”公布的數據為例,2000年~2010年,該公司發電售價僅僅從每度0.335元上漲到0.410元。
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由市場定價,電價普遍比較高,而發展中國家是政府定價,電價定得比較低。2008年受供需矛盾、市場炒作、囤煤等多因素作用,全國煤炭價格晴雨表的秦皇島煤價最高漲至每噸1000元。就今年來說,自年初開始,煤炭的價格也在降低,每噸標煤年初價格約為860元,而目前秦皇島港煤炭價格報價僅為390~590元/噸。煤炭價格波動意味著發電成本差異較大,但居民用電價格卻一直保持穩定狀態,上下漲幅或跌幅都不超過幾分錢。
中國實行低電價政策主要是出于幾方面的考慮,一是大幅度提高居民電價受到居民承受能力制約,尤其是低收入居民對電價調整十分敏感,可能引發一定的社會問題。二是中國目前居民電價低,但工商業用電價格卻很高,是居民和農業用電的幾倍,國家通過提高工商業用來實現分攤發電成本的目的。
長期研究電力體制改革的長沙理工大學副校長葉澤曾表示,按國際標準算法,國內居民電價應漲到9毛錢。據筆者了解,目前中國居民用電價格約為0.5~0.6元/度,假設我們目前的電價為9毛錢,發展光伏產業會容易的多。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價格司司長曹長慶曾指出,國外居民電價一般是工業電價的1.5倍至2倍。而中國長期對居民用電實行低價政策,居民用電既低于工業電價,也低于平均電價。所以,中國發展分布式光伏系統著力于工商業密集地區,這些地區用電價格在0.8~1.3元/度之間,光伏發電也只有在這些區域才顯得有競爭力。也因為這個因素,中國很難在民用光伏市場方面取得突破,因為居民用電價格太低,光伏發電的競爭力被大打折扣,中國只能通過在用電負荷相對穩定的地區設立分布式示范區來提升光伏裝機量。
筆者認為,相較于民用光伏市場,在工商業地區安裝光伏系統的風險更大。“中國式”光伏應用路線就屬于高風險、高回報行列,高回報是指企業投資回收期最短可以縮至五年。而高風險是指,工業園區內的用電量存在不穩定性,系統所發電量若大部分上網,則只能獲得當地脫硫電價和0.42元/度的補貼,投資并不劃算。
據《中國中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白皮書》調查顯示,中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僅2.5年,集團企業的平均壽命僅7至8年,與歐美企業平均壽命40年和日本企業平均壽命35.6年相比相距甚遠。這些因素都讓分布式電站不再是一個低收益、穩定性的投資產品,更適合風險投資。
中國居民用電價格低、漲幅慢,實際上切斷了光伏行業一直幻想的念頭,即隨著光伏成本的下降和傳統電力價格的上漲,光伏發電平價上網將很快到來。筆者想指出,光伏產業需思考如何讓自己的發電成本降下來,而不是苦等火力發電價格漲上去,電價如同糧油米面一樣屬于國家嚴格調控范疇,沒有市場規律可言。近日,部分媒體報道,國家將下調火力發電上網電價,初步估計平均降低1.5分錢~2分錢/千瓦時,部分省份最高降幅將達3分錢/千瓦時。此次調整雖然銷售電價不變,但至少說明電價大幅上漲是很難出現。
電價太低,中國發展光伏產業所付出的代價就大于西方國家,這是中國發展光伏產業存在致命傷。而且,電價低也使得中國光伏扶持政策過于單一。
光伏政策單一,增幅受限制
中國光伏政策目前局限于上網電價模式(FIT),因為電價太低,居民自發自用并不劃算,政府除了高額回收光伏系統所發電力外別無他法。相比之下,電價較高的發達國家光伏扶持政策呈現百花齊放的局面。
以美國為例,美國并沒有采用比較流行的全國式FIT補貼模式,而是通過投資直接補貼、光伏投資稅收減免、綠色電力證書(REC)和“凈電量”計算等一系列多元化和創新的支持政策,使得美國光伏市場增長迅速。與FIT相比,這些政策更有利于分布式光伏的發展。
“凈電量”計算政策是很多國家普遍采用的一種激勵手段,目前在歐洲光伏發電成本普遍降到了20歐分/度以下,比歐洲各國20~25歐分/度的電網零售價還要低,當光伏電價低于電網電價時,該政策的刺激效果是非常明顯的。筆者在此將“凈電量”計算政策與FIT補貼政策做一個詳細的比較。
FIT是國家強制規定電力公司必須購買用戶光伏系統產生的電量,而且是高價收購,用戶自己使用的電量照常按照普通民用電價付費,很多光伏電站以此盈利。“凈電量”計算是一種電價結算政策,要求電力公司以一定的價格從安裝光伏系統的用戶買回多余的電力,或者從消費者總賬單上扣除用戶自身的發電數量。換言之,當光伏發電價格低于居民用電價格時,用光伏系統所發電量來抵消居民從電網中的購電量是很劃算的。如果某一套民用光伏系統所發電量不能自給自足,則剩余電量從電網中購買;如果所發電量大于日常開銷,則電網以一定的價格收購多余電量,政府也只需要給這些多余電量適當補貼,財政壓力被大大減小。
再反看中國市場,即便民用光伏系統所發電量全部自我消化,與電網沒有任何往來,中國政府也需要給這些所發電量高額補貼,因為居民用電價格太低,與光伏發電相比,購買電網電力劃算的多。所以,中國光伏市場屬于非常典型的“政策市”,補貼下調會產生巨大負面影響,相比之下,高電價國家雖然補貼不斷減少,其光伏裝機量卻能夠保持穩定甚至平穩增長,這其中高電價引發的創新性補貼政策是關鍵因素。
美國光伏投資直接補貼政策也是一種非常行之有效的刺激措施,在公共電費高的國家,給予安裝光伏系統的用戶初始投資30%的補貼,實際上減少了用戶的初始投資,因為光伏發電價格比電網價格低,用戶每發一度電實際上都是在盈利。而同樣的政策在中國不可能被推廣,因為這是虧本的買賣。
加利福尼亞是美國光伏裝機量最大的一個州,通過一系列的創新政策,該州正在引領美國走向無補貼的道路,這是為何呢?加利福尼亞2013年上半年光伏裝機量達到了258.3MW,其中有57.2MW的光伏系統是在沒有補貼的前提下安裝的,比預期構想早了好幾年。
加利福尼亞當地政府意識到,雖然光伏平價上網的時代已經到來,但政府政策對提升新能源的發展仍是至關重要的,于是在逐步降低補貼的同時,該地區引入了“凈電量”計算法規。當地政府同時規定,加利福尼亞當地的三家電力公司必須以零售價格購買居民光伏系統所發的多余電力。據了解,上述政策的刺激效果非常理想,以至于電力公司和光伏系統安裝者出現了較大爭執,因為電力公司埋怨沒有獲得足夠的補償來提升電網接納能力,而很多用戶則在忙著安裝新的光伏系統。
據了解,加利福尼亞政府規定,當地電力公司購買新能源電量的比例到2020年必須達到33%,全州光伏裝機量到2017年需突破2GW。現在看來,在創新政策的刺激下,這些目標都會被提前完成。
低電價不利于經濟和光伏發展
相較于發達國家,中國發展光伏面臨的困境更大,雖然目前全球任何一個光伏市場都依賴政策,但發達國家可以借助市場化的優勢來擴展政策空間,只要政策合理,沒有補貼也可發展光伏產業。
筆者想強調,中國低電價政策對國民經濟和新能源發展都不利。用工商業用電價格補貼居民用電,長期下去會加重工業和商業企業的用電負擔。換句話來說,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雖然通過工商業的補貼,居民享受到了表面的低電價,但是工商業還要將這一部分補貼出去的電費加到其生產的產品和服務成本當中。這樣市場上的產品和服務價格都要上漲,最終還是由消費者買單。
此外,長期照顧居民電價會導致經濟條件好、用電越多的家庭補貼越多,經濟條件差、用電較少的家庭補貼越少的不合理分配。電價低還會加劇中國百姓的浪費現象,與整個人類節能環保的趨勢不相符。更重要的是,高電價轉嫁到了產品上,使工人工資空間縮小,最終還是讓百姓間接承擔了。
最后,低電價是中國發展光伏最大的致命軟肋,因為光伏行業的競爭力總是以現有電價作為對比依據,電價越低,光伏發電就顯得越昂貴,離平價上網就越遠,這也是為何同樣的光伏發電成本在不同的國家競爭力大相徑庭的原因。適當提高居民電價是符合市場和經濟規律的行為,其對光伏產業的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
筆者此前就曾多次強調過,政府發展新能源不要只發力于一端,要求新能源發電價格降下來,也要適當讓傳統能源的價格漲上去。否則,新能源在中國的發展就會受到極大限制,中國嚴重依賴火力發電的格局也難改變。
后話
中國光伏行業似乎進入了一個攻堅階段,完成年度10GW的裝機目標其實不難,但在10GW之上再尋求突破,必須依靠市場。此外,光伏產業的發展也必須與電網相符相稱,電網接納能力直接決定了光伏市場規模,行業根本沒有掌握在自己手里,全靠用電戶自建自用,則分布式光伏市場很難在短期擴大。
中國光伏市場潛力巨大是無容置疑的,只是這種潛力到底在何時才能顯現,如果是在20年之后,則我們不應該去把未來太當回事。去談將來裝機量有多大此刻沒有意義,因為目前影響中國光伏發展的很多致命性障礙都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所以關注當下更重要,只要障礙得以消除,光伏裝機量自然會逐步擴大,逆向思維是一種阿Q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