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國網報:國家電網做好“走出去”國企樣本
前不久,在中俄兩國領導人見證下,中國國家電網公司與俄羅斯電力企業簽署了《關于開展擴大中俄電力合作項目可行性研究的協議》等文件,雙方電力合作打開了新局面,也成為兩國能源戰略合作的重要內容。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能源日益成為各國戰略布局的基礎領域。作為承擔國家能源安全責任的中央企業,國家電網公司從我國國情出發,積極參與電力能源領域國際合作,推動跨國優化配置資源,開展了貫徹落實國家“走出去”戰略的一系列重要實踐。
“走出去”,央企做優做強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培育開放型的經濟發展新優勢,“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強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國公司”。能源企業開拓海外市場,不僅與自身的發展需求有關,更與我國現實國情密不可分。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主任張茉楠認為,對于中國而言,能源等資源短缺,始終是發展的最大風險之一。應當開辟多元化的能源通道,在局勢較穩定地區加快能源和資源的布局。
中俄兩國電力合作可以追溯到1992年,到2012年,我國累計從俄羅斯購電73.45億千瓦時。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4月,±500千伏中俄直流背靠背工程投運之后,使得電力進口量明顯增長,2012年一年的購電量就達到26.1億千瓦時。從110千伏、220千伏輸電線路到500千伏超高壓跨國輸電通道,再到今年兩國計劃研究開發遠東、西伯利亞地區資源,建設大型煤電輸一體化項目,通過高壓或特高壓跨國直流輸電線路向中國送電,兩國電力合作的領域與深度得以拓展。
中俄電力合作,只是國家電網公司國際化業務的一個縮影。創建“世界一流電網、國際一流企業”,國際化是基本前提,也成為國家電網公司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
從2004年到2008年,國家電網公司以零星的電工裝備出口、電力工程服務等貿易業務為主,推動國際電力合作。此后國家電網公司國際業務進入快速增長期,電工裝備和電力工程業務成規模發展,特高壓等先進技術納入國際標準;中標菲律賓國家電網公司25年特許經營權成為標志性事件,開啟了跨國投資階段。
2012年成為國家電網公司國際化的突破之年:成功收購葡萄牙國家能源網公司(REN)25%股權,首次以戰略投資者和單一最大股東身份入股歐洲國家級電網公司;成功收購澳大利亞南澳輸電網公司41.11%的股權;在巴西運營的電網資產規模進一步增加。此外,國家電網公司在國際工程承包、國際電力項目咨詢、國際組織和國際標準制定等領域均有斬獲。
對于央企在海外投資,公眾關注的重點之一是,國有資產是否能夠有效防控各種投資風險,實現保值增值?
“進行海外投資,風險防范和收益保障至為重要。”國家電網公司相關負責人說。事實上,在國家電網的國際化計劃中,“規模”并非終極目標。國家電網公司利用電力能源領域全產業鏈的競爭優勢,對每個項目進行審慎的判斷分析,使投資權益均能得到所在地法律的充分保障。就目前來看,各項目運營穩健,收益良好。
在葡萄牙REN公司競標中,國際投行顧問紛紛建議少許提高約束性報價。這是一個規律——通常,如果投標者第一輪非約束性報價入圍,往往會在第二輪約束性報價略微提高報價,以獲得價格優勢。但國家電網公司抓住了歐洲國家國際信用再次下調的信息,進行專業分析,果斷選擇降低報價并最終中標,節省了上億元投資。
對企業自身而言,跨國經營使資本在全球市場重新配置;而對于國家而言,國有資產參與國際市場配置,獲得穩定收益,從長遠來看,可以使國有資產海外增值通過政府部門的二次分配,最終成為國民福利。這對于經濟全球化中的任何一個國家,都十分必要。
2009年7月,時任美國能源部部長的朱棣文在訪華期間,專程到國家電網公司了解特高壓發展情況。他認為,中國輸配電技術水平已走在世界前列。兩國在可再生能源和輸配電網發展上有很多可相互借鑒的領域。
國家電網公司憑借在國內的特高壓、智能電網建設運營實踐和成果優勢,積極推動國際交流,逐步贏得技術話語權。
“基于特高壓技術的跨國、跨洲能源輸送大通道建設,是安全、經濟、高效、成熟的,是解決全球共同能源問題的長遠之策。”2012年5月,在德國柏林召開的全球可持續電力合作組織領導人峰會上,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劉振亞作“發展特高壓輸電,構建洲際能源輸送大通道”主題發言,首次提出亞歐洲際特高壓能源通道的戰略構想,對世界能源格局和發展方式提出新的思路,引起與會代表的強烈反響。
世界領先,成為國家電網獲得國際技術威信的源泉。放眼全球,核心技術已成為支撐跨國企業脫離較低水平的簡單資金投入、贏得可持續發展機會的關鍵動力。
抓機遇,憑借綜合實力扎實穩健運營
在2013年年初召開的央企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工作會議上,國資委要求中央企業緊抓“走出去”有利時機,“努力推動中國標準的國際化,在技術、人才、營銷和文化整合等方面逐步形成競爭優勢和核心競爭力”。企業的國際化進程,是硬實力與軟實力的有機融合。
“堅持做強做精主業,圍繞主業強力整合各種資源,延伸和提升企業價值鏈條”,是國資委對央企國際化的明確要求。主業做精,使得國家電網公司運營國外電網項目得心應手。
國家電網全資下屬國網巴西公司通過兩次收購巴西輸電存量綠地資產,市場份額在當地外商獨資企業中排名第一。設備運行指標穩步提升,2012年,電網考核最重要的非計劃停運事件(影響企業收入的)扣減值僅為0.16%,而巴西這一指標的行業平均值為0.63%。
而葡萄牙REN公司運營近一年來,用戶平均停電時間達到歷史最好指標,設備平均可用率、百公里線路跳閘率、變電設備故障率等數據都有所提升。
電網資產的投資“激活”了上下游產業鏈條,給國內的工程總承包和電工技術裝備輸出帶來了機會,推動了電力技術管理咨詢服務的延伸。
在委內瑞拉,“T-U輸變電項目”一期工程,是中國公司在委內瑞拉承攬合同金額最大的輸變電工程;在巴西,跨越亞馬遜河的南美最高輸電“雙子塔”,是中國企業憑借技術力量建設完成的。在裝備出口方面,國家電網公司所屬南瑞集團在中東地區中標智能電表項目,平高集團在印度中標765千伏GIS等3個電力設備項目,許繼集團在巴基斯坦中標水電設備項目。
技術、設備和咨詢服務進入國際市場,必須在國際組織中具有標準制定的話語權,才能水到渠成。
2013年1月11日,經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理事局批準,國家電網公司副總經理舒印彪正式出任IEC副主席。這是中國參與國際標準工作的歷史性突破。
目前,國家電網公司專家已被推選為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標準協會企業咨詢委員會成員,在國際大電網委員會工作層面出任工作組主席、秘書等高級職務。國家電網公司在IEC發起并成功立項了“高壓直流系統設計導則”等3項國際標準;牽頭編制的9項IEC標準和4項IEEE標準進展順利。我國在國際電網學術和標準化組織的主導權明顯增強。
中國企業“走出去”還必須面對不同背景的文化溝通。全球化的組織管理能力,被視為企業全球化最為根本和最難以突破的問題。
國網巴西公司注重本土化長期發展,保留了全部200多名巴西籍員工;2012年,該公司在關鍵運營管理指標上勝過巴西電力公司,獲評“2012年巴西電力行業最佳公司”。在國際化運營中,國家電網公司充分發揮了集團化的巨大能量,合理配置人才、資金和物資資源,已在北美、南美、亞洲、歐洲、非洲設置10個辦事處,促進海外項目集團化運作。
目前,歐債危機尚未結束,發達國家結構性資本短缺,資產并購機會增多;發展中國家大多進入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亟須發展電力基礎設施;歐洲、俄羅斯、巴西、印度、南部非洲等國家和地區,遠距離、大容量輸送電力的需求不斷上升,可再生能源在世界范圍內快速發展——中國的特高壓技術優勢、輸出電工裝備、工程技術服務將獲得更多用武之地。
今天,我國的改革發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堅持和擴大對外開放。開放型經濟體系建設進程中,不可能缺少中央企業的身影。電網業務的國際化發展,能夠為我國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提供多元的形式與內容,能夠為世界經濟發展增添“中國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