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中能報:推廣特高壓交直流輸電技術時機成熟
隨著以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快速發展為標志的能源電力變革加速,對大電網資源優化配置功能提出了新要求,國外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大電網互聯也迎來新的發展時期。那么,我國的情況如何呢?11月25日,國網能源研究院院長張運洲在第四屆“能源·電力·發展”論壇上表示:“我國電力流呈‘自西向東、自北向南’的總體格局,未來一段時期內跨區域、遠距離電力輸送規模將顯著擴大,明顯超過國際上其他大電網。”
大范圍優化配置資源要求加強大電網
電網是集能源輸送、市場交易、優化配置等于一體的重要設施,體現在高效輸能、安全配置、經濟運行、友好互動四個方面。國家電網副總經理王敏介紹:“通過大電網接入煤電、水電、核電、太陽能發電等,滿足多種能源的接入需求,將風電等隨機性、間歇性電源能量,在電網總負荷中的比重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內;依托先進的大電網調度系統和合理設計的調度策略,實現‘風光水火’聯合協調運行,提高能源利用率,實現綜合效益的最大化。”
國家電網發展策劃部副主任張正陵進一步解釋:“西北電網通過水電補償風電的出力波動,東北、華北電網優化火電機組運行策略,實時監測供熱機組調峰能力。”
從國際上看,在美國,隨著中西部陸上風力資源、沿海海上風電、西部太陽能發電資源需要更大范圍消納,美國輸電網將擴張和改造;在歐洲,隨著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和能源電力市場一體化進程加速,電網主網架將得到明顯擴展和加強。根據《歐洲電網未來十年規劃(2012)》,歐洲電網新建與改造輸電里程將達52300公里,交直流跨國互聯工程約占40%。
相比之下,我國電網的發展歷程與國際上主要國家和地區有相似之處,但也有自身的特點。如目前我國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電力需求將持續上升;能源資源與需求呈逆向分布,新增水電主要集中在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區,新增風電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區,太陽能發電呈集中開發(西部北部)與分散布局并重;決定了大規模、跨區域的煤、水、風、太陽能配置格局,電力流呈‘自西向東、自北向南’的總體格局,跨省區電力流將持續擴大。
對此,張運洲指出:“未來我國將形成由‘三華’電網、東北電網、西北電網、南方電網異步聯接構成的全國互聯電網,這將為能源電力資源在全國范圍內的優化配置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特高壓將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為獲取更大的經濟、環境、社會效益,跨國互聯成為電網發展的重要方向,其中特高壓直流在國際上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特高壓交流要看具體情況而定。如歐洲在搞所謂的能源置換,在撒哈拉沙漠建設太陽能巨型發電站,距離3000多公里,俄羅斯西伯利亞(能源基地)距離中國也有3000多公里。”張運洲說,“特高壓交直流有各自不同的定位,需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共同滿足大電網安全經濟運行的需要。”
其中,交流具有網絡功能,可以靈活的匯集、輸送和分配電力,是電網構建和安全運行的基礎;直流主要是輸電功能,在大容量、超遠距離輸電方面具有經濟優勢。大規模直流接入受端需要依托堅強的交流電網才能保障安全可靠運行。
據了解,目前我國已有多項跨國電網互聯工程在建或投運,如今年上半年投運的中俄直流背靠背聯網工程,不久前投運的我國對蒙古國首條220千伏供電線路——由內蒙古電力公司承建的對蒙古國奧尤陶勒蓋銅金礦開發項目雙回220千伏輸電線路。在西南,云南電網通過110千伏、220千伏兩個電壓等級6條輸電線路向越南北方7省供電,500千伏電壓等級向越南供電的輸電線路工程正積極推進,通過35千伏、115千伏兩個電壓等級2條輸電線路向老撾北部3省供電,通過220千伏輸電線路由緬甸瑞麗江一級水電站、太平江水電站回購電力。
國際大電網的發展經驗表明,電網互聯規模不斷擴大是世界電網發展的客觀規律。同時,采用交流是大電網互聯的主導方式,電網之間采用直流主要是長距離海底直流電纜、背靠背和陸上遠距離輸電。
微電網是大電網的有益補充
隨著國家電網《關于做好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實施,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項目正全面開展。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副所長許洪華日前介紹:“未來我國智能微網發展潛力巨大,目前至少有近400多個原來依靠柴油、小水電供電的住人島嶼和700多個獨立的光伏電站急需建設智能微網。”再加上天然氣分布式能源并網問題也被提上議事日程,可以說,我國分布式能源系統及微電網在配電網領域正快速發展。
張運洲對此表示:“分布式能源系統和微電網是大電網的有益補充,不影響我國大電網發展的基本格局。”究其原因,盡管分布式能源系統發展很快,但還起不了骨干作用。數據顯示,2020年分布式電源規劃總裝機約1.3億千瓦,約占全國總裝機的6.5%。同時,微電網主要是利用儲能和控制裝置,實現分布式電源與本地負荷電力電量自平衡的微型供電網絡,是新技術在配電網中的應用,發展前景良好,但目前的供電成本遠高于大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