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長江生態保護根本大計出臺 有何深意?
“編制實施規劃,落實黃金水道‘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要求,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轉型,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讓中華民族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對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長遠戰略意義。”對于日前發布的《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環境保護部副部長趙英民如此評價。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權威人士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表示,“這從根本上確立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的總基調,統一了思想認識,為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發展確立了頂層設計和戰略方向。”
“長江經濟帶是我國經濟重心所在、活力所在,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同時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采訪中,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原所長牛鳳瑞對《瞭望》新聞周刊表示,“這一流域生態環境地位突出,環境問題必須置于優先位置。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就無從談起,這是中央尤為強調這一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的原因。”
近年來,盡管相關部門和地方都采取了不少保護舉措,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依然緊迫而復雜。流域系統性保護不足,生態功能退化嚴重;污染物排放量大,飲用水安全保障任務艱巨;沿江化工行業環境風險隱患突出,守住環境安全底線壓力大;部分地區城鎮開發建設嚴重擠占江河湖庫生態空間,發展和保護矛盾凸顯……
鑒于此,規劃確立了6方面重點任務:
確立水資源利用上線,妥善處理江河湖庫關系;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施生態保護與修復;
堅守環境質量底線,推進流域水污染統防統治;
全面推進環境污染治理,建設宜居城鄉環境;
強化突發環境事件預防應對,嚴格管控環境風險;
創新大保護的生態環保機制政策,推動區域協同聯動。
“必須堅持生態優先,自覺實行最嚴格的環境管理制度;必須把加強生態修復作為優先選項,努力增加環境承載力;必須增強系統思維,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范帶、創新驅動帶、協調發展帶。”權威人士說,規劃的要義在于,明確把生態環境保護擺上優先地位,用改革創新的辦法抓長江生態保護,確保一江清水綿延后世。
以“五江”目標引領生態示范
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地位為何如此突出?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的專家們看來,至少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山水林田湖渾然一體,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川西河谷森林生態系統、南方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長江中下游濕地生態系統等是具有全球重大意義的生物多樣性優先保護區域。
其二,蘊藏極其豐富的水資源,是中華民族戰略水源地。長江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約9958億立方米,約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35%。每年長江供水量超過2000億立方米,保障了沿江4億人生活和生產用水需求,還通過南水北調惠澤華北、蘇北、山東半島等廣大地區。
其三,是生態安全屏障區。金沙江岷江上游及“三江并流”、丹江口庫區、嘉陵江上游、武陵山、新安江和湘資沅上游等地區是國家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金沙江下游、嘉陵江及沱江中下游、三峽庫區、湘資沅中游、烏江赤水河上中游等地區是國家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貴州等西南喀斯特地區是世界三大石漠化地區之一。
長江生態地位突出,問題也不少。
首先是生態環境保護形勢嚴峻。流域整體性保護不足,生態系統破碎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呈退化趨勢;上中下游地區資源、生態利益協調機制尚未建立,缺乏具有整體性、專業性和協調性的大區域合作平臺;污染物排放量大,風險隱患多,飲用水安全保障壓力大;部分區域發展與保護矛盾突出,環境污染形勢嚴峻。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等8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位于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也是礦產和水資源集中分布區,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矛盾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