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亮報:特高壓輸電 國際頂尖電力高速路
最近十年,如果說到我國能源工業對世界的貢獻,當屬特高壓輸電工程的技術創新和商業運行。我國開創的這一能源方式的重大歷史性改革,為人類未來綠色高效使用能源闖出了一條成功之路。
在新疆哈密,由國家電網公司承建的“疆電外送”特高壓輸電工程正在緊張地施工,到2014年建成投產的時候,我國將再次刷新特高壓輸電能力的世界紀錄。
哈密南—鄭州±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全長2200多千米,輸送能力將達到800萬千瓦,比我國已建成的輸電能力最大的線路增長了60%。它可以把新疆的風電、太陽能發電和煤炭發電集中輸送到華中地區,并且還能為新疆每年增加近20億元的地方稅收。
張淵在上海市電力公司干調度已經11年了,2010年7月,向家壩—上海±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投入商業運行,把千里之外四川向家壩的水電送到了上海地區。兩年來,張淵親身感受到了特高壓帶來的變化,“目前,中西部輸送過來的水電可以滿足上海電網三分之一的電力需求,其中有一半是特高壓輸送過來的。特高壓使上海市成為了世界上利用水電最多的國際大都市。”
大量使用清潔的水電,使上海市近兩年來直接關閉了17臺燒煤炭的火電機組。張淵說,過去他一上班就手忙腳亂地抱著電話調度這些小機組運行發電,關了這些小機組讓他輕松了很多,更重要的是特高壓送來的水電相當于上海及周邊地區兩年少燒了一千萬噸煤炭,相當于減排二氧化碳2000多萬噸。
特高壓輸電線路號稱“電力高速路”,它的輸送距離,從傳統電壓的200多千米延長到了2000千米以上,輸送容量增加5倍,線路損耗降低了40%。
2009年1月,世界上第一條特高壓1000千伏交流線路在山西和湖北之間投入商業運行。國家電力調度控制中心董昱介紹:“平時把山西的煤炭資源就地發電輸送到湖北等地區,到了夏季再把湖北、四川等地豐富的水電資源轉送華北,特別是北京等地區。這樣一方面實現了能源資源在更大范圍內的優化配置,另外一方面也促進了清潔能源更大規模的利用。”
我國水能、風能等資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特高壓長距離傳輸的特點為我國大規模使用清潔能源、低碳發展創造了條件。
國家電網公司新聞發言人張正陵介紹:“十年來,我國走自主創新道路,發揮科研、電網和設備制造聯合攻關的優勢,建成投產了4條特高壓輸電線路。無論是線路總長度還是輸送能力和輸電量,在世界電力工業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
2005年,我國開始大規模創新研發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特高壓技術和設備,先后創造了100多項世界第一,特高壓技術標準也被推薦為國際標準。根據規劃,到2020年,我國將建成37條特高壓輸電線路,形成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的堅強智能電網,全面實現“煤從空中走,電送全中國”的科學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