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之后,瘋狂了近10年的煤炭市場開始掉頭向下,秦皇島動力煤價格指數從接近900元/噸的高位,斷崖式下跌至2015年底的360元/噸,煤炭企業哀鴻一片,倒閉停產大潮來臨,銀行抽貸、資金外逃,一時間,資本市場“談煤色變”。
這樣的形勢如果能夠持續一段時間,市場的力量一定會把剩余落地的產能清除出局,然后迎來行業的好轉,先進產能再次迎來春天,煤炭行業持續健康發展還會持續很久一段時間。
只可惜,在市場真正要迎來裂變的時候,政府的有形之手伸了出來,把一些面臨被淘汰的落后產能硬生生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我們來看看相關部門救市的路線圖:起初,煤炭價格下跌,發改委撮合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談價格,目的是讓煤價企穩,被壓制多年的電力企業根本不予理會,“老子被你們整了這么多年,也該喘口氣了”,發電企業說。在發改委組織了數十次以企穩價格為主題的會議之后,仍收效甚微,于是只好作罷。
第二招便是去產能。毫無疑問,煤炭行業是中國50多個產業門類中產能過剩最嚴重的行業之一,每年39億噸的煤炭消耗量,產能竟然高達57億噸,去產能是當務之急!如果政府對煤炭市場不實施干預,經過殘酷的市場競爭,剩余產能一定會在2-3年之內全部出清。而相關部門出手之后,以省為單位分攤減產任務,最終導致2016年前7個月,僅去掉全年任務的38%。顯然,這一招也不靈。
于是,相關部門亮出了最后一個殺手锏——276天工作制!不管過剩產能、先進產能,所有企業全年生產時間不能超過276天。這一招果然立竿見影,煤炭產量大幅下降,庫存迅速減少,煤炭價格直線回升,完成了一個大寫的V型。
市場的迅速回暖,連煤炭從業者都覺得非常意外,沒想到由寒冬到春天轉換得這么容易,但明眼人實際上很清楚,這一人為減產的政策對于煤炭行業而言無異于飲鴆止渴:因為本該淘汰的產能并沒有被移除,就像腫瘤之于病人,你并沒有把腫瘤摘除,而是保守治療,打了點營養素,暫時保住了性命,但一旦擴散,終將依然難以挽回。
發改委苦口婆心,最終雙方達成原則上的平衡。毫無疑問,這種平衡非常的脆弱,市場行情一旦有較大波動,其中的一方一定會撕毀協議,這在上一輪的煤電的博弈中曾不止一次地上演過。
從整個行情的演變來看,我們不禁得到一個結論,政府部門面對行業矛盾,不是不作為,而是好心辦了壞事。
我并不是一個市場原教旨主義的崇拜者,深知市場和計劃兩只手,在成熟的國家需要共同發揮作用,但市場有其自身的邏輯,在市場應當發揮作用的領域,有形的手伸得過長或過早,都會阻礙事情的發展,把好事變成壞事。
思考良久,想不出為何政府這么急于出手救市,讓大幅過剩的煤炭產能自然淘汰不好嗎?為何急于人為拉升,而最終扭曲了市場?
最終得到了一個答案:煤炭寒冬的到來,很多企業面臨破產,人員安置問題自然成了最棘手的難題,企業以穩定為由施壓相關部門,這就上升到了任何人不敢觸碰的高壓線領域。這時最省時省力的辦法當然是救市,向行業輸血,讓很多奄奄一息的企業重新獲得喘息,即便它依然是個病體。
事實上,在一個行業面臨洗牌的時候,有形之手應該做的不是伸手施救,而是在再就業、社會救濟和公共服務方面做更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