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售電鼻祖發(fā)電廠是如何利用負荷預測的?
早在售電市場放開以前,電力市場營銷這個事情就已經存在了,應該說上次電改實現了廠網分離之后,發(fā)電企業(yè)就開始面對市場、面對競爭,研究如何進行有效的市場營銷了。說到這,肯定有人會反駁:售電放開以前哪有市場?沒有市場哪有競爭?這么理解就有些狹隘了,雖然市場的那一端只有電網公司,還是電網統(tǒng)購統(tǒng)銷,但是畢竟形式上還是競價上網了嘛,發(fā)電側畢竟還是出現競爭了嘛,目前來看競爭還挺激烈。那么,發(fā)電廠都需要做些什么營銷工作呢?
發(fā)電廠需要面向發(fā)改委或經信委進行營銷,在規(guī)則一定的條件下,盡可能的說明機組能效高、可靠性高、污染物排放少等等優(yōu)勢,盡可能多的爭取基數電量;發(fā)電廠還需要面向環(huán)保部門,因為他們掌握著環(huán)保電價,這也是很大一部分,各種超低排放改造,各種數據監(jiān)測,確保環(huán)保數據不超標,燃料采購、配煤摻燒都得注意,還有稀釋劑投放,甚至還要盯數據發(fā)送、傳輸、接收是否正常,因為哪怕你的數據都沒超標,環(huán)保部門接收出問題了都要損失環(huán)保電價;發(fā)電廠還需要關注競爭對手,關心其它火電機組的開機方式、出力情況、啟停機情況、檢修、非停、消缺、降出力等等情況,因為競爭對手的失誤就是我們的機會,競爭對手的優(yōu)待我們也要爭取來;當然,對于發(fā)電廠來講,重中之重還是對電網的營銷工作,跟電網營銷相比,神馬都是浮云。
發(fā)電廠都是怎么對電網進行營銷的呢?也許下面我吧啦吧啦一大堆,會被人劈頭蓋臉一頓批:你那說的都不靠譜,什么工作都不如吃頓飯、送張卡有效。恭喜你,還真說對了,這些我還真教不了你,我能分享的是正路子是人家都作了哪些努力,并且這些努力還卓有成效,起碼經過人家吭哧吭哧一整年每一天的努力,最終公布的計劃完成率接近102%的還真是每天努力一小點的電廠居多。
很多人說,電量計劃都已經定好了,調度都會讓你發(fā)完,有什么好營銷的?那要是你自己的原因發(fā)不完呢?要是都安排在后幾個月結果你的機組頂不住呢?要是安排你多發(fā)那幾個月煤價剛好全年最高點呢?要是兩個細則你罰得多補得少呢?要是你完成了98%而別人完成了102%呢?比例不高,電量可就是幾個億哦?傊挷欢嗾f,我們只描述一下那些精于營銷工作的發(fā)電廠都是怎么做的。
營銷工作做得好的發(fā)電廠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信息掌握全面,自身能夠影響進度。其中電網用電負荷預測是這些電廠用的最嫻熟的一個武器,而且他們熟悉電網調度做計劃的思考方式:先預測明天的全網用電負荷,再根據風光功率預測、變電站容量和線路、水電來水和其他電源情況、地理聯(lián)絡線和檢修等等情況,大致劃出火電的負荷份額,再根據火電機組的開機方式和各家計劃完成進度,劃分到每一臺火電機組,這就是形成了火電廠收到的日前計劃。
所以,營銷工作做得好的電廠,在日前計劃上就能有影響力,因為他們掌握足夠的信息、足夠的理由來說服調度、影響調度,當然,只有少數電廠具備這個能力,他們的進度不再完全是被動接受,而是可以根據自己的生產經營情況,例如動力煤走勢預測等,做出一些有利于自己的發(fā)電計劃完成進度調整。
大多數電廠都在做的一個工作就是日內電量的爭取,因為電網是一個很復雜的系統(tǒng),只要上述任何一個因素有偏差,系統(tǒng)平衡就會受影響,而用電負荷預測等因素是肯定會有偏差的,這就導致系統(tǒng)需要調整計劃來重新達到平衡,這也是為什么日前計劃不可能百分百執(zhí)行的原因,特別是新能源接入比例越來越高,系統(tǒng)平衡越來越難,隨機性會更大,所以大家重點盯的計劃是日內實時計劃,哪怕是以后電力市場成熟了,現貨市場也成熟了,日內電量的盯盤也還是很有意義的,實時交易盯得就是系統(tǒng)負荷情況。
日內實時電量的爭取簡稱搶負荷,簡言之,如果電網昨日的用電負荷預測偏低了,因為天氣預報就沒準,本來最高氣溫35度,實際上今天達到了40度,那么昨天做的計劃肯定偏保守了,這個季節(jié)風電是較差的,降水也少,那么為了支撐這個負荷,肯定要給火電廠加負荷,這個時候提前一點給調度申請加負荷,完全就是談錢不傷感情的形勢了,這就是精準營銷,負荷預測讓你在調度需要加負荷的時候再找調度,抓住網上的每一次負荷機會,避免騷擾型營銷,不但加不了負荷,每請求一次還損失一分面子。除了這個面子因素,這種營銷理論在以后的現貨市場也是一樣的,同樣抓住每一次機會,這個機會就是電量與價格,交易電量比例再大,為了系統(tǒng)平衡,電網還是會有這種機會電產生。發(fā)電廠利用負荷預測來爭取日內實時電量這一套經驗,會讓發(fā)電廠在未來售電放開的市場競爭中繼續(xù)發(fā)揮優(yōu)勢。
對于迎峰度夏這種黃金時期,是每一個電廠最關鍵的季節(jié),這個時候最為關鍵的還不是搶多少負荷,而是機組的穩(wěn)定性、可靠性,別來一個非停,別因為設備缺陷損失電量,所以就要時時關注設備狀態(tài),抓住每一個負荷低谷進行設備檢修維護,提高等效利用小時數。在夏季的負荷高峰,設備也在超負荷運行,如果負荷預測根據明天傍晚的一場雷陣雨來預測出晚高峰的小低潮,發(fā)電廠就可以抓住這個寶貴的機會讓設備修整,在負荷恢復時可以持續(xù)滿發(fā)。
另外,對未來的電力市場特別有借鑒意義的是《兩個細則》里面的補償部分,這將是未來輔助服務市場的直接樣板,特別是已經開始有償深度調峰的地區(qū),對于深度調峰也已經實行競價了,電網優(yōu)先調用報價低的輔助服務,實施的特別成功,進一步挖掘了火電機組的調峰能力,特別是對于冬季新能源的消納起到了積極作用,也直接帶來了火電靈活性改造的試點。
所以,負荷預測在輔助服務報價的時候就尤其有用,這個報價就是大家搶這塊收入,和廣東集中競價電廠賣電量沒啥區(qū)別,既要價格高,又要保證自己能中標,就要分析競爭對手的報價心理和能力預測。深度調峰還要分析需求端情況,電網用電負荷預測怎樣,風功率預測咋樣,火電開機方式咋樣,下備用咋樣,需要多大的調峰空間,競爭機組深度調峰能力咋樣,競爭是否會很激烈,預設各種情況,本廠機組在各種情況下是要分攤還是會獲得補償,等等。報價本質上就是對供需關系的深度分析,需就是負荷預測,但又不僅僅是負荷預測,像深度調峰的這個需還要分析風電火電的產能情況來得出需求量。
在售電放開之前,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火電廠就已經在研究和開展市場營銷工作了,他們的經驗,哪怕是舊規(guī)則下的經驗,對市場放開以后的各路玩家都還有借鑒意義,特別是發(fā)電廠對于負荷預測的另一種玩法。當然,對于用戶端的用電量或負荷曲線預測,對于發(fā)電企業(yè)的售電公司來講也是一個新的挑戰(zhàn),還好,他們會優(yōu)于本身沒有電源的售電公司,因為很可能偏差電量的考核可以左口袋倒右口袋,這樣一來對用戶的吸引力大增。此處賣個關子,不再詳細描述,且聽下回分解。
本文作者章羽(微信:13601394445)系圖跡科技董事長,同時擔任中國科學院西安光機所大數據應用工程中心副主任,專業(yè)研究電力大數據和能源互聯(lián)網,曾服務于美國著名的商業(yè)智能和大數據平臺廠商inetsoft,并擔任其西安研發(fā)中心負責人,服務過世界衛(wèi)生組織、五角大樓、麥格里銀行、AT&T等知名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