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讓人民群眾生活更加安全
今年5月12日是第八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八年前發生在四川汶川的那場特大地震所造成的巨大損失,時刻警示我們,平靜祥和的生活背后可能隱藏著巨大的自然災害風險,要居安思危,警鐘長鳴,不斷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一、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
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事關群眾安全,是公共安全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保障與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務。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建立健全領導體制,加強綜合防災減災制度、基礎設施和人才隊伍建設,全省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全民防災減災意識明顯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不斷提升。但由于我省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每年都有影響范圍、危害程度不同的氣象災害發生,直接威脅到人民群眾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同時,防災避險知識宣傳教育普及不夠深入,重救災輕減災的傾向一定程度存在,全社會防災減災救災意識和能力有待提升等,都要求我們要始終對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保持高度警覺,常抓不懈。
二、進一步完善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和制度
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社會方方面面。我省要在已經成立省、市、縣三級減災委的基礎上,堅持“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相互協同、屬地為主”的原則,加快形成統一指揮、綜合協調、權責明確的管理體制。完善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預報和群防群測機制,加快形成資源統籌、信息共享、協同聯動的運行機制。牢固樹立法治思維,認真編制我省綜合防災減災“十三五”規劃,推進防災減災法律法規體系、減災救災工作標準化建設,加快形成法律齊備、標準規范、制度健全的法治體系。
三、進一步提升災害風險綜合防范能力
從多年防災減災救災的工作實踐來看,最大限度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我省要加快完善氣象災害、城市內澇、地震災害和農業病蟲害等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加強災情信息管理,提高災害監測預警預報和評估能力。加強防汛抗旱等防災減災骨干工程建設,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工程,繼續開展綜合減災示范社區與應急避難場所示范工程建設,提高自然災害工程防御能力。實施公共設施安全加固工程,重點提升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安全水平。確保主要防洪河道、大型和重點中型水庫、大中城市的防洪安全,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安全,努力保證中小河流和一般中型、小型水庫安全度汛。加快自然災害救助物資儲備體系建設工程,形成“中央—省—市—縣—鄉鎮”五級救災物資儲備體系。加強自然災害應急處置能力與恢復重建能力建設,妥善應對重特大自然災害。
四、進一步發揮社會力量和市場機制作用
上下同欲者勝。防災減災事關千家萬戶,事關每一個公民的人身財產安全,必須堅持以政府為主,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加快形成防災減災人人有責、人人參與、人人盡力的良好局面。要加快健全我省防災減災救災社會參與機制,積極支持引導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等社會力量有序參與減災救災,推動形成災害治理中政府與社會良性互動關系。進一步推動農房、農作物保險試點工作,完善各級財政補貼、農戶自愿參加、保險經費合理分擔的機制,充分發揮災害保險等市場主體為政府救災工作有益補充的積極作用。
五、進一步加強防災減災救災科普宣傳
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提高防災避險、自救互救能力,需要久久為功、持之以恒的宣傳和教育。要開展經常性的防災減災救災主題宣傳教育活動,集中開展災害風險隱患排查,定期組織應急避險演練,全力開展治理行動教育,形成宣傳教育長效機制。以全國“防災減災日”和“國際減災日”等重要節點為契機,組織開展《河南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知識和氣象、地震、環境等災害常識的集中宣傳,善于運用形式多樣、群眾喜聞樂見的手段,推動防災減災救災知識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上網絡、上手機,不斷提高公眾的防災避險和自救互救能力,形成全民防災、合力減災、共同救災的良好社會氛圍。
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關注、支持、參與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珍愛生命,遠離災害,共享和諧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