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真正“倒計時”!新電改配套細則確定12月首周發布!
新電改的配套文件公布真正進入“倒計時”。
“6個配套文件正處在報批階段,爭取盡快印發。”11月中旬,國家發展和改革委政研室主任、新聞發言人施子海表示,為了貫徹落實電改,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研究起草了輸配電價改革、電力市場建設、電力交易機構組建和規范運行、有序放開發用電計劃、售電側改革、加強和規范燃煤自備電廠監督管理等配套文件。
近日獲悉,6個配套文件已經確定將在12月第一周發布。
這其中,售電側開放最為各方關注,也被認為是本輪電改的最大紅利。
筆者在統計全國企業的工商資料后發現,今年下半年以來,先知先覺的資本已在全國各地成立了上百家售電公司,其中不乏多家上市公司搶先布局。另據知情人士透露,已進入全國電改試點的深圳、內蒙古、貴州、云南等省份,已開始計劃放開售電許可。
就在11月20日,國家發改委法規司發布公告稱,因“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擬廢止《供電營業區劃分及管理辦法》《供電營業規則》《供用電監督管理辦法》等21項涉及到電力行業的規章目錄。
這些曾對電網售電業務的排他性、獨占性做出規定的規章制度即將廢止,這也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電網壟斷售電業務的“堅冰”已在消融。
資本布局售電資產
根據陜西省工商局的資料,目前陜西已經成立了4家民營售電公司。記者發現,其中兩家公司陜西遠征配售電有限公司和陜西新天域中昊售電有限公司,其部分股東原來都在電力設備、智慧電網等與電力相關的領域耕耘多年。
傳統的電力相關企業成立售電公司或不足為奇,但也有一些“門外漢”開始踏足售電市場。在陜西這4家售電公司中,最早成立的陜西裕華售電有限公司,其法定代表人魏建輝,正是當地一家知名房地產企業西安裕華建設集團的總裁。
筆者通過整理全國各省、直轄市的工商資料后發現,據不完全統計發現,全國已經注冊成立的獨立售電公司超過100家。其中,山東、湖南、貴州、寧夏等省份的售電公司數量較多。
實際上,更多的售電公司還在陸續成立中。11月4日,永泰能源曾發布公告稱,公司擬現金投資14.7億元,在北京、河南、江蘇成立3家以“華興”為名的售電公司。據了解,這3家還在籌劃階段,尚沒有取得正式的工商登記。
今年以來,福能股份、特變電工、愛康科技、內蒙華電、漳澤電力等多家上市公司也發布公告稱,將布局售電公司相關業務。這些企業遍布于發電、電力設備制造、儀表、光伏組件等多個行業。
成立實體售電公司,都被這些上市公司認為是“抓住電改機遇,為公司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全國成立的售電公司由于沒有“售電牌照”,都沒有開展實際的售電相關業務。
在能源專家韓曉平看來,所謂的“售電牌照”實際上就是《供電營業許可證》。按照規定,由供電企業提出申請,經審查批準后,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電力管理部門發給《供電營業許可證》。
正當各路資本開始密集布局售電業務的同時,原有的售電限制制度也在發生改變。11月20日,國家發改委法規司表示計劃廢止多項電力行業的規章目錄。
“這些規章都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原電力工業部頒布的,經過了20年的發展,其中的條款已經遠不能適應現在的電力發展。”國家電網[微博]下屬的一地方供電局人士告訴記者。
以現行的《供電營業區劃分及管理辦法》為例,其發布于1996年5月,其目的在于“劃分和管理供電營業區域,依法保障電力供應與經銷的專營權”,隨后在第二年頒發了相關的補充規定。該辦法中規定:“在一個供電營業區域內,只準設一個供電營業機構。”重申了1995年《電力法》對此進行的規定。
今年國家啟動新一輪電力改革,這些不合時宜的規章制度包括《電力法》等法律也進入了大修程序。
上述國網人士認為,這些法律法規是電力電網企業在開展日常工作中的準繩,現階段這些文件廢止或重修,也為企業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進行了制度上的“松綁”,對新成立的售電公司開展實際業務具有重要的意義。
售電改革“貴州樣本”
在售電側改革上,地處西南的貴州省走到了全國的前列。在入圍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綜合試點省份后,近期,貴州省召開了新聞發布會,介紹了貴州在電改領域進行的試點工作。
“通過售電側改革試點,探索社會資本進入新增配售電領域的有效途徑,增強配電網建設的投資能力,增強電力用戶在市場中的議價能力,提高電力利用效率。”貴州省能源局相關人士這樣評價售電側改革將帶來的效果。
據了解,貴州已經選取了貴安新區和興義電力公司進行售電側的改革。
在貴安新區,配電網改革試點范圍為直管區470平方公里,貴州會對110千伏及以下的配電網向社會資本放開。同時,在售電業務上,將以今年10月10日成立的貴州電網貴安供電局為主體成立售電公司,并引入混合所有制。
“現在已經有包括華電這樣的大型央企以及貴州本地企業表示出濃厚的興趣。”貴安新區一位負責人表示,多家企業愿意參與到貴安新區售電側改革中,新區也將積極推進相關的混改工作。
“企業的售電資質將由地方政府管理部門發放。”據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貴安新區對于售電公司也有一定的準入門檻,主要體現在公司的資金實力上,認繳資本不得低于2000萬元。也設定了售電公司的退出機制:如果連續無法完成合同供電量的相關比例,監管部門或將收回該企業的售電資質。
除了貴安新區,貴州還將在興義市進行售電側改革。據了解,興義市電力有限責任公司是貴州一個地方電力公司,2002年由貴州省電網公司進行代管。
11月18日,雙方的代管協議解除,興義市也正式宣布啟動售電側改革。據了解,興義市電力公司將組建配售電公司,按規劃將在2016年6月底前組建完成。
目前,貴州的監管部門以及企業也在等待最終文件中對于售電許可的具體規定。
“從貴州的試點可以更加確定,電網企業參與售電已成定局。”廈門大學[微博]能源經濟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微博]認為,由地方供電局主要進行售電試點,引入混合所有制或將是后期全國復制的“樣本”。
華北電力大學教授曾鳴也向記者強調,電網公司在售電業務上有著人員、技術、資本數據信息沉淀,這些無可比擬的優勢,讓電網公司必然要負責“兜底”售電、維護售電市場穩定運行。
相對于還未開展任何業務的新成立的售電公司,電網企業旗下的地方供電局已早一步展開了行動試點,售電側改革的企業大戲已經開啟。
即將公布的配套文件,能否指引這些蜂擁成立的售電公司開展下一步的行動,各方仍在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