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建筑節能必須跨過“三道檻”
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的“推廣檻”!笆晃濉币巹澲,國家相關部門制定并下發了《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方案中對北方采暖區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設定了明確的目標。為了推動這一計劃的順利進行,國家在財政上給予了不小的補貼力度,但這對于我們來說還遠遠不夠。據統計,我國既有建筑為400億平方米,按照住建部建筑節能“十二五”專項規劃制定的2012年節能改造1.9億平方米的高速度(“十二五”總體改造目標為5.7億平方米)計算,全部既有建筑改造就需要200多年的時間。所以,相對既有建筑龐大的基數,如果僅靠國家由上而下的扶持推廣,此項工作的路還相當遙遠。
對此,筆者認為,解決方案有三:第一,將原先統一的補貼改為彈性補貼制度,補貼系數可以按照家庭收入狀況適當調整,采取階梯狀的補貼系數,這樣可以節省出更多的補貼資金投入到對城市低收入家庭的補貼;第二,將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納入到國內“碳交易”的體系中來,尤其是高耗能企業,可以用“碳交易”的方式沖減其碳排放額度;第三,開放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由下而上”的通道,對于有改造意愿但沒有被納入政府節能改造范圍的住戶,可以自己先行進行節能改造,而后按年度上報國家相關部門。對于此類自發的改造,國家可以適當加大補貼系數。
建筑節能施工的“監管檻”。按照每年18億平方米的新建房屋算,就算十之八九都完全達標,但是僅有的十分之一的“漏網之魚”就能完全吃掉上述既有建筑節能改造的成績。目前,建筑節能監管依然靠層層上報數據的方式,即便數據真實,也有保量不保質的情況摻雜其中。
2009年央視大樓火災、2010年上海教師公寓火災這兩次惡性事故給大眾留下了難以彌合的創傷,兩次事故都與外墻節能施工有關。對此,筆者認為,對策有二:第一,建設有效的監督體系,打破層層上報的老套路,利用當下網絡技術優勢,取消中間環節,讓第一手數據直接上報;第二,將業主代表納入到監督體系中。業主是房屋最終的使用者,讓業主代表參與到房屋規劃、選材、施工及驗收等環節中,對于加大新建建筑節能實施的力度是一個極為有效的辦法,驗收環節甚至可以實行業主一票否決制。
大眾對建筑節能的“認知檻”。對節能方案的認知不僅包括了大眾對建筑節能重要性的認知,而且還包括了對于一些必要的節能材料的知識、節能施工工藝的了解。事實證明,大眾對于許多已被證明科學有效的節能方案尚存在諸多偏見,而僅僅用幾個公益廣告語更無法打動大眾固有的習慣和偏見。以地暖為例,由于使用時只加熱爐內部分空間的空氣,節能性是地暖的一大突出優勢,但是許多用戶體驗后抱怨地暖“太干、太熱”而拒絕采用地暖。其實,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不恰當的使用方式。對此,我們可以向以嚴謹而著稱的德國學習。在德國,推廣節能方案時有兩點尤為關鍵:第一,廣泛性的宣傳,其宣傳對象囊括了業主、投資者、銀行等所有相關方,無形中提高了整個社會的建筑節能意識;第二,組織并實施示范項目。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利用示范項目來展示節能建筑和改造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果,這些成果將極大地促進建筑標準的推廣和大眾對于節能的認知深度和廣度。(作者 何文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