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售電牌照:“門檻”怎么定?
日前,江蘇省泰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高新區分局向泰州市泰電能售電有限公司頒發了營業執照,成為該市首家私營售電公司。據不完全統計,從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3月份啟動以來,國內已新成立10多家類似售電公司。
據了解,營業執照的辦理利于企業開展前期籌建運作,但企業要想實現供電,還需進一步申領售電許可證。屆時,售電資質才能真正確立。
發電企業適宜領頭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作為此次電改的突破口,售電側具體怎么放開尤其值得關注。
按照電改方案9號文“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總體框架,電力行業將有序向社會資本開放配售電業務,允許以下5類機構介入售電領域,即符合條件的高新產業園區或經濟技術開發區,組建售電主體直接購電;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成立售電主體,允許其從發電企業購買電量向用戶銷售;允許擁有分布式電源的用戶或微網系統參與電力交易;鼓勵供水、供氣、供熱等公共服務行業和節能服務公司從事售電業務;允許符合條件的發電企業投資和組建售電主體進入售電市場,從事售電業務。
華北電力大學能源與電力經濟研究咨詢中心主任曾鳴認為,發電企業適宜首先介入售電業務。“首先電源企業多是國有企業,包括五大發電集團、各省屬發電公司,所以即使在改革中出現了一些狀況,如在制定具體細則時沒有想到或者推動過程中產生了新問題等,也相對比較容易解決。”他說,“同時,凡是進入售電業務的市場主體,現階段都需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不能完全唯利是圖。而發電央企、國企原本就需要承擔這類社會責任。這也是我們認為應該首先推動發電企業介入售電業務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五大發電已提早準備
“允許發電企業投資售電公司是此次電力體制改革的最大亮點。”華電集團企法部主任陳宗法說,這是發電企業的重大機遇,可能成為其新的利潤增長點。“這利于發電企業延伸產業鏈,實現自產自銷、發售一體,便于優化資源配置,讓大型火電機組或低成本水電機組多發電,進而提升經濟效益。另外,也利于發電企業掌握一手市場信息和客戶資料,有利于優化戰略布局。”但他同時表示,發電企業參與售電也將面臨諸多挑戰,例如,發電企業之間可能存在爭奪用戶、競相壓價的現象;需要承擔用戶違約、電費欠繳等市場風險等。
據了解,9號文發布以來,在廣東、山東、江蘇等地已有10多家售電公司注冊成立,希望成為首批吃螃蟹的人。相比之下,裝機容量占全國一半的五大發電集團在成立售電公司方面卻行動遲緩,至今沒有成立售電公司的消息傳出。
據一位不愿具名的中電聯人士介紹,事實上,五大發電集團內部已經就如何參與售電進行了大量研究和準備。“由于五大發電集團體量龐大,參與售電會對自身和行業均造成巨大影響。雖然9號文明確,允許符合條件的發電企業進入售電領域,但限于國家相關部門至今并未公布營業牌照門檻等具體配套政策,五大發電集團并未貿然采取措施。但可以預見,一旦售電牌照等相關具體政策確定,五大發電集團估計會迅速行動,參與到售電業務當中。”
茲事體大,試點先行
據上述中電聯人士介紹,當前成立的10多家售電公司還都只是拿到了營業執照,并沒有拿到營業許可證。“事實上,許可證的取得,需要滿足大量的相關標準,在這方面不應放低門檻。例如,售電企業首先應該保證供電安全,如果安全出了問題就需要相關賠償,進而也就需要具備一定的資金實力。另外,在人員、設備等方面,都需要有相當的實力。”
“售電業務放開涉及巨大的經濟利益的重新劃分,所以,主管部門應該謹慎而為。”上述人士認為,“電力體制改革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某一舉措的實施效果會受到其他相關因素的影響,所以為了平穩、有效推進電改,不管是交易相對獨立還是售電牌照的發放,都應該首先在部分地區進行綜合試點,再推廣。”
對此,九州方圓實業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于文革,也表達類似觀點。他認為,為了規范市場競爭機制,對于參與新增配售電市場的主體,主管部門應首先形成一套完整的準入標準和審批機制,在試點時期,對準入要求要高標準、多維度,有計劃、有步驟地發放供電業務營業許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