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反思太陽能產業縮減光伏產品出口
太陽能光伏是我國“十二五”時期新能源領域重點發展方向,也是我國最具競爭力的出口商品之一。作為典型的“三頭在外”的產業,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在為國外用戶輸送清潔能源的同時,卻消耗了大量國內能源,這種現象亟須引起重視。一些專家認為,這種“國內耗能、國外節能”的出口創匯模式得不償失,宜借當前外需低迷之機大力開辟國內市場,逐步縮減光伏產品出口,推進行業整合。
歐美掄起“雙反”大棒光伏產品出口前景黯淡
得益于歐洲光伏市場的拉動,我國光伏產業在2004年后經歷了快速發展的歷程,連續多年增長率超過100%。2007年至今,我國光伏電池產量穩居世界首位,也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產品輸出地。
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全球太陽能光伏電池產量已達到3300萬千瓦,實際產能達到4500萬千瓦;從國內情況來看,2011年我國光伏電池產能已經達到3500萬千瓦,已可以滿足全球太陽能光伏電池的安裝需要。
光伏產品出口量不斷提高,價格卻不斷下滑。以太陽能電池為例,去年出口均價下降37.1%,從年初的2美元/瓦持續下跌,最低價僅為0.8美元/瓦。盡管光伏電池全年出口量增長七成多,但江蘇省去年光伏產品出口總額僅增長12.2%,為152.3億美元。
近期,歐美針對我國光伏產品的“雙反”“緊箍咒”越箍越緊,讓國內光伏業出口蒙上一層陰影。
美國商務部3月下旬做出對中國太陽能光伏電池產品反補貼調查的初裁,認定中國涉案企業存在2.9%-4.73%不等的補貼幅度,并追溯90天征稅。
5月份,美國商務部再次宣布新一輪對光伏電池及組件產品反傾銷調查的初裁,裁定中國涉案企業適用31.14%至249.96%不等的臨時反傾銷稅率,并將征稅措施向前追溯90天。這一次的懲罰性關稅將會疊加在3月份宣布的反補貼稅之上。美國商務部終裁結果將在今年10月宣布。
壞消息不止這些。尚德電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施正榮說,歐盟和印度也可能跟隨美國的腳步,對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做出類似的“雙反”調查,課征懲罰性關稅。這將讓光伏企業的處境雪上加霜。
“我國近六成光伏產品銷往歐盟市場,一旦歐盟"雙反",我國光伏制造商將遭受摧毀性打擊。”北京交通大學理學院太陽能研究所所長徐征說。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說,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是典型的“三頭在外”產業:一是光伏電池的生產設備主要從國外進口;二是多晶體硅材料主要從國外進口;三是生產的光伏電池產品主要出口國外。近年來,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國部分企業已基本掌握了多晶硅材料的生產工藝,多晶硅產量已滿足了我國50%光伏電池生產需要,光伏電池生產設備的國產化能力也迅速提高,“三頭在外”的狀況有所改變,但光伏電池產品市場在外的狀況尚未改變,許多關鍵裝備和主要原輔材料的對外依賴度仍然很高,這一產業還是過度依賴國外。
史立山認為,今后相當長時間,我國光伏產業主要依賴國際光伏市場的狀況將難以持續。受金融危機影響,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發達國家除采取反傾銷、反補貼等傳統貿易保護手段外,還試圖通過制定更加嚴格的減排規則、技術標準、勞工標準、社會責任等來強化產業控制主導權,以削弱發展中國家出口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