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電力大佬眾說紛紜:電力系統真的是夕陽產業嗎?
電力從業者們可能都聽過這樣一句話:電力系統技術發展已經很成熟了,目前已經進入到停滯不前期,和IT等領域比較,有些“夕陽”了;也有人說電力系統的發展不再能引領社會發展了...
電力系統未來30年的發展方向在哪里?電力系統是不是夕陽產業?請搬好板凳一起圍觀業內人士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這個世界上能成為產業的只有三個:能源,交通,醫療
認為電力系統是夕陽產業的人是因為他們不了解什么叫產業,電力與能源轉型幾乎是目前國際上最讓人驚心動魄的產業轉型了,里面充斥了與各種信息技術、通信技術、管理技術的結合...所以說,不要被互聯網表面的繁華所迷惑,那都是浮云,這個世界上能成為產業的只有三個:能源,交通,醫療。
希望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這個領域會有重大變革和創新!
電氣工程領域的發展方向如下:
1.傳統電力技術與信息技術的融合,也就是所謂的智能電網(Smart Grid)。必須強調的是,智能電網這個概念在國內和國外有著明顯的差異。從國外的情況來看,智能電網在現階段一般都是負荷側的一些工作,例如需求側響應(Demand Response)和電動汽車與電網交互等(V2G)。此外,大數據(Big Data)和云技術(Cloud)等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也值得關注。其實現在IEEE Trans. on Smart Grid上很多文章提的概念都很新,可以作為參考。
2.可再生能源的迅猛發展。以風電為例,風電本身的特殊性也對傳統電力系統提出了很多挑戰。如何更好地利用可再生能源,揚長避短,也是今后5-10年的一個熱點話題。
3.充分重視配網側和用戶側,以能源為主體向以服務為主體的轉變。和第一點中提到的有所重復,但電網的運營模式也許會發生重大變革。以中國移動為例,以前主要是靠電話和短信的業務盈利(傳統的信息流),現在GPRS和WLAN服務的份額越來越大。電網也是如此,以前“重發輸電、輕配電、不管用電”的經營理念應該有所轉變,畢竟電網的服務是面向用戶的。目前配網側的項目和文章越來越多,也體現了這一點。
4.電力新技術的涌現。記得去年有則新聞說某電力設備制造商研制成功高壓直流斷路器,于是IEEE Power & Energy Magazine很應景地出了一期直流輸電的專刊,探討直流輸電的前景。除了傳統的交流和直流輸電外,西安交通大學王錫凡院士提出的分頻輸電技術也是很新穎的想法。此外還有超導技術,輕型直流輸電技術(VSC-HVDC)等,不一一列舉了。
綜上,我個人并不認為電力系統這個方向是夕陽產業,相反,我希望在未來的一段時間,這個領域會有重大變革和創新。
只要用電,電力行業就不可能是夕陽產業
美國智能電網的重點在配電側。所謂下一代智能電網的關鍵就是引入通信手段采集數據、電力電子技術控制、計算機系統自動化。因為輸電側scada(數據采集與監視控制系統)設備基本已經安裝到位,所以這部分改動不會很多。下一階段就是安裝更多的scada設備在配電側,提高電能質量,可靠性以及效率。美國的下一代電網一個重要特點是客戶和utility(公用事業公司)實現雙向通信,客戶將可以隨時看到各地utility的電價來決定用誰的電,或分配電器的使用,甚至太陽能發電賣給電網。這也會導致電力行業進一步解除壟斷,邁阿密的用戶將來可以根據電價選擇阿拉巴馬的電力供應。
只要用電,電力行業就不可能是夕陽產業。
IT是朝陽產業,但不能說不如IT的都是“夕陽”產業
夕陽產業不能靠未來有沒有大的“技術”突破來判定。發電、輸電、配電、用戶、設備制造各個環節都大有可為。用戶側能源的精細化管理才剛剛開始,分布式能源(風電、太陽能)也才起步,特高壓以及直流輸電也才是試驗階段,怎么也不能算是夕陽產業吧。認為電力是夕陽產業的人,肯定是與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做了比較,尤其是近些年來互聯網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也造就了市值超高的明星企業。只能說IT是朝陽行產,但不能說不如IT的都是“夕陽”產業。
未來任何行業的發展肯定都是互相協同的,電力的發展一定伴隨著電子工業的進步、通信技術的發展、智能電器的普及、新材料的出現、施工技術的革新等。反之,IT業的未來也不可能是空中樓閣,一定是靠盤活線下的各種資源發揮自身的價值,改造傳統行業的經營模式,實現共贏。
30年太遠,起碼未來5年我們還有IT這把散彈槍
1.電力系統一次:
電網本身可能變動不會太大,柔性、直流、特高壓等等可能都算不上質變,下一次質變可能會在常溫超導。
發電會有很多創新方向(各種新能源、超超臨界、IGCC),最終一錘定音的很有可能是可控核聚變。
用電本身也沒有太多創新,話說我一直覺得電力系統范圍就到輸配。對了,無線傳輸算么?
儲能單獨拉出來說,這東西發、輸、用都能用,任何一個地方的實用化都能對電力系統及其控制帶來徹底的改變,電動汽車用作系統熱備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其實上面說的很多發展趨勢都是跨界的,比如超導就涉及了材料、機械等行業。但這些改進可能都不是電力系統本身驅動的,而是其它行業的進展(比如高能物理、電力電子)來驅動這些技術在電力系統中的應用。
2.電力系統二次:
同一次系統不同,這塊很多東西都是實實在在就會在這幾年發生的。
美國智能電網的一些概念其實都是IT公司引導的,用大量傳感器來增加電網的可觀察性,比如智能電表,比如需求響應,比如電源管理單元。
短期看來,除非有新的數學工具出現(比如常微分方程的解析解),二次系統恐怕還是不會發生質變。但是就這些量變,足夠百萬設備制造商生存了。
總之,電力系統本身就是一個大雜燴,任何一門相關學科的突破都會像鏈式反應一樣帶來全系統摧枯拉朽般的改變。就算30年太遠,起碼未來5年我們還有IT這把散彈槍。
電氣時代僅僅是信息時代的開端,數字化,信息化和物聯網才是今后主流
個人覺得電氣時代僅僅是信息時代的開端,數字化,信息化和物聯網才是今后主流,從所需的物質基礎大致來說,機械在材料之上,電氣在機械之上,而計算機又在電氣之上,各個學科所處的抽象層面不一樣。越往上走越接近智能,越往下走越接近自然。就像一棵大樹,樹干是基礎,但是也就那樣了,生長的樹枝才是未來活力的地方。電氣工程未來的熱點樓上們已經說了很多,整體來看都不會是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新興朝陽,算是學科本身的自我發展。
大規模儲能電池的出現 對電氣領域具有毀滅性的沖擊?
認為它是夕陽產業的原因不外乎是因為智能電網的建設,即所謂的自動化以及控制的作用下的減少人的工作量,但實際上智能電網對于電氣領域的工作者來說并非是具有毀滅性意義的,真正恐怖的是大規模蓄能電池的出現,這對于電氣領域來說才是具有毀滅意義的。到那個時候,基本上員工都可以下崗了。
新能源和智能電網技術讓電力系統以一種嶄新的面貌,刺激著從業者去認識、去解決。
說到電,無外乎"電信息"和"電能量"兩個方面。當下電信息學科日新月異,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生活的面貌;而電能量則因為其越來越像空氣一樣穩定可靠而變得理所當然,變得沒有存在感。能源的轉化和利用是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基礎和先行產業,這么多年來無論是電力工業還是電氣工程學科都得到了長足發展,知識、技術臻于成熟,從這個角度大家經常說電力是夕陽產業。然而,隨著大規模新能源的利用和智能電網概念的普及,人們發現對這個復雜的人造系統的認識還遠沒有那么全面深刻。很多新的問題正推動這個產業和學科在進一步發展。領域頂級期刊IEEE Trans. on Power Systems由厚變薄,現在又變厚,甚至有由季刊擴為月刊的跡象,正說明了這個行業曾經的鼎盛、衰退和現在的復興。對,這不是夕陽學科,有一籮筐的問題等待解決。它的基礎理論亟待進一步完善以更高效地利用清潔能源,又有利用信息技術使運行更靈活、更經濟,使用電更方便的潛力。問題太宏大,僅就一些點略談。
1)新能源的利用遠沒有大家看到的數字那么光鮮。風電、光伏的裝機是在不斷增長,我們也一躍成為新能源裝機第一大國,可是間歇式電源的隨機性、波動性、不確定性和難預測性使得其利用困難,給電力系統的規劃和運行帶來挑戰,棄風現象普遍存在。電網運行人員感到很難掌控和應對。這很大程度上是傳統的火電機組不能隨便啟停決定的: 開機有一個過程,關機也很緩慢,一旦開啟就必須以高于最小技術出力運行一段時間,且不說發電廠在開機時要承擔投油等巨大的成本。這導致了作為主力的火電機組追蹤風電的變化很困難。水電雖然可以快速啟停,但受制于水文等條件限制,調節能力也有限。這都導致運行人員不知道開多少機合適。開少了,新能源在關鍵時刻不給力,功率有缺額怎么可以?開多了,大風起時火電壓不下去,只好棄風。矛盾就在這里:廉價清潔的新能源卻最不可靠,可控性最好的火電又很貴。最基本的有功平衡都讓人為難;且不說新能源本質上是一種直流設備,并且是分散設備,控制策略吃不透,一切都顯得跟交流設備那么不一樣。比重越來越高的新能源發電正在以一種嶄新的面貌,給系統運行帶來很多從未遇到過的問題,這正刺激著這個學科的從業者去認識、去解決。
2)智能電網的概念有很美好的前景,從長遠來看它要成為現實,將推動電氣工程學科去跟更多的信息學科聯姻。智能電網就是一個筐,什么好東西都能往里面裝,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各國各取所需地定義它。在我看來,智能電網的本質應該是“互動性”。因為1)的原因傳統的發電追蹤負荷的調度模式難以為繼,唯一的可能是通過電價信號刺激、電動汽車的規模充放電及智能家居的靈活響應,讓負荷追蹤發電。即需求側響應應該是實現智能電網的可能途徑。這又有兩方面的制約:①互動需要信息的交換,需要功能更豐富的儀表,需要更自動化的用電器。②沒有用戶會憑白無故地配合發電側的削峰填谷,這需要電價信號的刺激。在幾乎沒有電力市場甚至沒有分時電價的環境中很難想象。舉個例子,特斯拉的轟動一時似乎又照亮了電動汽車普及的前景,如何建充電站?如何調度充放電可以緩解電網運行的壓力、可以更多地利用新能源電力又不妨礙用戶的出行體驗?不僅要預測電力負荷,還要預測出行需求,簡直是兩個系統的耦合。如何將電價信號傳達到每一輛汽車?如何使每輛車自行執行最經濟的充放電策略?分解下來這似乎也都不僅僅是電力工業的問題。
總之,新的發輸電方式(如新能源發電、分布式發電、特高壓交直流輸電、緊湊型輸電、分頻輸電、無線輸電等)、新的用電設備(不僅能用還能發的、微電網等)都帶來一些問題。為了應對資源與負荷逆向分布的現狀和遠距離、大容量輸電的需求,我國在發、輸電工程建設上也是大手筆不斷,為電力工業和電氣學科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大環境。
夕陽產業說不上,但是絕對不是朝陽產業。
電氣工程與蒸汽機進入二十世紀之后角色相似。蒸汽機進入電力時代之后依舊取得了長足的技術進步,而且蒸汽機的技術依然會不斷出現,熱效率依然會不斷提高,但是這僅僅是其它學科的進步在蒸汽機的體現,蒸汽機對人類社會和技術的顛覆性的提升在工業革命時代已經出現了,現在蒸汽機的技術進步對人類的影響,不再具備顛覆性。
二十世紀前半葉,電氣工程出現在工業領域并得到推廣,人類對能源的利用方式出現了劇烈的改變,顛覆性的改變了人類社會、技術和工業。現在,電氣工程依然重要,但是僅僅體現在為人類社會提供能源上,電網可能更穩定更靈活,但是更穩定更靈活的電網并不會顛覆性的改變人類社會(計算機、無線通訊現在正顛覆性的改變人類社會)。
只要沒有新的能源利用形式出現,電氣工程就很難成為夕陽產業。畢竟電力應用已經出現了100+年,而熱能工程和蒸汽機在這100年內沒有消亡,而且還發展的有聲有色。電氣工程范圍內依然會不斷出現技術進步,但是電氣工程的發展已經不再引領技術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顛覆性的改變技術和工業。
電氣工程的發展,僅僅是材料、控制、通信、計算機等學科的進步在電氣工程領域的應用而已,電網更穩定更靈活,僅僅來源于其它學科的進步。所以,電氣工程即使稱不上夕陽產業,但是也絕不是朝陽產業。
沒有夕陽行業,只有夕陽思維
1. 技術革新電力產業在技術革新方面的表現與IT、計算機等新興產業不同。IT、計算機技術革新的目標是滿足社會出現的日新月異的需求,甚至引導人民的需求,這就導致IT等產業仿佛朝陽一般按照摩爾定律不停的革新。
而對于電力系統,它在技術革新上的極大要求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供電的可靠性, 電能質量合格,安全、經濟、合理,電力網靈活的運行調度。普通人很難體會到以上四個方面的技術革新,對電力感受主要是“不停電”和“用電”,而不關心這些電來自于本地的電廠、山西的火電還是西南的水電。事實上,電力產業的技術一直在革新,只是普通人的感受不像手機、計算機、淘寶那樣明顯罷了。
在電力產業技術革命方面,隨著設備制造水平的提高,特高壓技術逐步成熟;隨著電力電子技術的發展,傳統直流(HVDC)在大規模建設的同時,柔性直流(MMC,模塊化多電平換流器)也在逐步投入運行,國內目前投入運行的有南澳三端柔直和舟山五端柔直。
網友BigBoss提出的一些方向也很有發展勢頭。同時也應當承認,電力產業的無法達到像IT那樣的技術革新速度。原因在于電力產業在進行技術革新時必須兼顧可靠性,而可靠性在長時間內得到滿足的話反而會抑制新一代設備的研發和投入使用(但不能否認可靠性的提高是電力技術革新很重要的一方面);同時技術革新的成本過高,電網建設的投入往往以億甚至百億為單位,私人進入的資金門檻很高且很難短時間內獲得回報,因此必須依賴于國家的投資,而不像IT產業民眾的參與度如此高。
2. 規模增加電網規模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方面反應:裝機量和發電量。而裝機量和發電量可以和什么掛鉤呢?
你可能已經想到了:經濟發展水平。事實上,克強總理就喜歡通過三個量來反應經濟發展水平,鐵路貨運量、銀行已放貸款量和用電量。這說明電力產業規模的增長速度往往同經濟增長水平成正比,即使可能可能超前發展,但受制于極大的投資成本,也不可能長期超速發展;電力產業發的展更絕不會停滯,否則企業天天停電你如何擴大再生產,經濟如何增長?
一句話總結:電力產業的技術一直在革新,只是革新速度相對較慢,并且普通人的感受并不明顯;電力產業的規模也一直在不快不慢的增加。電力產業/電氣工程/電力系統不是夕陽產業。一個產業不會永遠朝陽,朝陽久了也成了正午的太陽。事實上,也沒有絕對的夕陽產業。套用郎咸平的話:“沒有夕陽行業,只有夕陽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