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我,快樂工作 文/趙晨龍
大家好,我是趙晨龍,現在是設計公司經營部的一員。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是——超越自我,快樂工作。
美國有一位特別有名的藝術家,叫做約翰凱奇,他在1952年寫過一部鋼琴曲,名字叫做《四分三十三秒》,作品是這樣的。演奏家站在舞臺上,打開琴蓋,放上琴譜,端坐好了之后,四分三十三秒之內手指沒有觸碰一下琴鍵,一直靜靜地坐著。頭十幾秒鐘大家在等待,有可能這個鋼琴師他在醞釀情感,慢慢的有一些躁動,慢慢的有人在打哈欠了,慢慢的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到了四分三十三秒,鋼琴師站起來,收起琴譜然后蓋上琴蓋說,我的演出完畢,走了。全場莫名其妙,但是安靜下來之后,所有的觀眾體會到,雖然那一刻什么聲音都沒有,但是他們聽到了琴鍵以外的音樂。自己的心跳、呼吸、小聲的議論、些許的煩躁,所有的這一切仿佛變成了《四分三十三秒》音樂當中的每一個組成部分。其實我在這里希望跟大家分享的就是,不要輕視個人的力量,用心地去做你認為你該做的每一件事。
就像我無論在學校時做學生會、做社團、做節目、演微電影,亦或工作之后做變電、做線路,到現在做經營。一件事我覺得,我應該去做,而且這么做我特別特別地開心,不管是什么狀況我都能接受。比如這里的環境真的很差,今天的工作真的很多,今天的狀態,今天的堵車,今天的客戶,今天的伙食,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不如意,趕快在心里給自己鼓掌,因為你的機會來了。我一定要學會忍耐這樣一個特別的尷尬局面,我一定要扛下去。因為面對困難無非三點:第一,度過了這個困難,你有度過困難的智慧;面對困難,你有面對困難的勇氣;繞過困難,你有繞過困難的狡猾,多好。我們還要生命教我們什么,我們還需要這個舞臺教我們什么?就像塞內加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何必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見全部的人生都讓人潸然淚下。我想他所想呈現的是這樣一種情緒,既然我們都知道最終的結束都是那樣,我們何不開開心心、歡呼雀躍的朝著那樣的一個歸宿而去,因為我們的心里面,充滿了太多太多對這個世界認知的美好。
叔本華好像也說過同樣類型的話,就是說如果你自己的眼神關注的是整體,而非個人的生命,那么你的行為舉止看起來會更像一個智者,而不是受難者。所以我今天想告訴大家——不管怎樣,我們還這么健康;不管怎樣,我們還能夠自由的呼吸、聆聽,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即使有一天你經歷了人生的種種悲傷,你會覺得生命太苦難,恭喜你,你知道生命苦難了。很多哲學家窮其一生,他們有可能就是為了告訴大家,其實生命有多么苦難,我們應該用怎樣的微笑去面對它。
今天的80后、90后,我們與其強調“舍和得”,還不如去考慮舍和得背后的另外一個詞——接受。上天遞給我們的東西,用雙手去接著,捧在手心,當然也沒有必要高舉過頭頂,因為每個人都有可能會接受到這樣的饋贈。上天拋給你的東西,用自己的雙肩去承受,不管拋多少先扛著,扛著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的身體更加堅強,雙臂更加有力,有一天他饋贈給我們更大禮物的時候,我們能夠接的住。忘記舍和得的概念,做自己想做的,任何能夠讓你快樂的事情,前提是不要把你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所以要在這里祝愿每一個人,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一件事,如果你希望你的一生當中,往前、往后,瞬間回過頭的時候,希望它們成為詩句的話,請踏踏實實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謝謝各位,謝謝。